关于荆轲的作文
白字黑字录尽了历史上的风韵 情事,书卷卷起了人世百态,我在书 卷的开端无意之间发现了先生你— —荆轲! 保家卫国,匹夫有责,何况你是 燕赵的武侠呢!“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一语虽然婉转含蓄,但你又岂 能没有听出其中的责难与斥责。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不仅仅体现了 你“言必行,行必果”的侠义之风, 更是一个国人为了家,为了国的一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 。 阁下你“有所待,欲与具” ,然
年轻气盛,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太 子丹却 “迟之” —— “疑之” —— “复 请之” 。太子丹虽非先生之知己,然 先生之一诺千金之人品,又岂能容人 去玷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易水别故友之后,先 生你就登车终不悔。 秦庭之上,年十二就杀人如麻的 秦武阳竟“色变振恐” ,事情猝然发 生了变化,刺秦之事就要败露了,然 而先生你寥寥数语——“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不仅遮掩了秦 武阳失态的表现,而且又颂扬了秦人 的威风,语义圆转,滴水不漏,使君
上下疑窦冰释。 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事不成, 之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 势,岂非个人意愿所能左右的,焉能 责怪先生“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 成”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只因 先生之侠义千载有余情,先生泉下有 知,怎可因朱熹之谬论——“轲匹夫 之勇,其事无足言”而耿耿于怀呢? 易水之畔,粘土焚香告先生: 先生,莫愁后人不识君,后起我 辈皆为护国郎 先生,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