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故事 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源 自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学鸡啼叫,骗开城门” 。后多用作贬义,比喻 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 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 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 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 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 说: “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 家人, 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 秦昭王觉得有理, 便改变了主意, 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 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 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 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 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 因为刚到秦国, 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 “我 能把狐白裘找来! ”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 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 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 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 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 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 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 半夜时候, 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 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 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 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怎么还没睡蹭 实就鸡叫了呢?但也只得按照规定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 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离开秦国,逃回了齐国。至此,鸡鸣 狗盗的主人公是谁?相信大家都已经知晓了。 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中,主人公孟尝君田文先生当时任齐国相, 手握重权,家里养了门客数千人,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先生,赵国的 平原君赵胜先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先生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 世人一谈起田先生, 多会认为他是爱惜人才的模范, 被传为千古美谈。 然而王安石先生有篇不足一百字的短文《读孟尝君传》 ,文章一针见 血地指出: “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你若视宵小之 辈为“人才” ,那么真正的人才是不会为你所用的。这就是东汉文学 家赵壹所说的“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 好,一个单位也好,邪夫显进之日,即直士幽藏之时,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