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必琴的说课稿
说课课题 《呐喊》自序 作者鲁迅
一. 说教材和学情
首先,说教材 1. 教材地位: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2. 单元要求:把握序言文体,了解序言情感和道理,领悟语言魅力。 3. 课文特征:思想深刻,情感内敛而饱满,语言极具张力。 其次,说学情 学生初次接触序言这种特殊的文体, 对此种文体传达的情感把握起来会有一定的 难度。不过,只要“思学”并举,一定会对这位作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 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目标 (1)把握序言这种文体的特征。 (2)掌握作者的背景知识。 (3)了解作者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其次,能力目标 (1)品味文中“梦”的含义及其“梦”的具体所指。 (2)理解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其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深沉涵义。 (3)体味生活经历,思想历程,梦,呐喊之间的关系。 (4)体会此文表面浅显的语言的深刻意味。
再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作者追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革命精神的了解,唤起学生的爱国 情怀。 (理论依据:单元要求,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吸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要了 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 (理论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的客观要求。 )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味文中“梦”的深刻含义; (2)领悟作者“呐喊”的缘由及目的; (3)品味浅近语言的“言外之意”。 (理论依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教学难点: 体悟生活经历,思想历程,梦,呐喊之间的关系。 品味作者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1) (2)
(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 (理论依据;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2) 讲授法 <为主> (3) 启发法 (理论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启发诱导。 ) (4) 谈话法 (理论依据:“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理论。——陈鹤琴) (理论依据:孟子的教育思想:教亦多术) 学法 (1) 讨论探究法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 (2) 读思结合法:朗读文章中蕴含深沉意味的句子,感受深层意蕴。<为主> (理论依据: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理论) (3) 自主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 课题导入,我以作者鲁迅的图片的导入,直接的视觉冲击,可以唤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
2. 课文赏析 (1)作者背景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 : 出生于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 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 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文体介绍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 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有把与书相关的 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3)整体把握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思路历程)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历程 绍兴 侍亲疾 感受世俗 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医学 救国救民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思索 追求新路
梦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4)具体分析文章 A:“梦”的产生及其具体所指
思想历程——爱国梦(洋务救国梦
学医救国梦
文艺救国梦)
B:呐喊的原因及目的 “呐喊”缘由:a:先前所形成的思想。 (思想基础) b:金心异的来访。 (直接契机) “呐喊”的目的:a:唤醒“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 b: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 。
C: 生活经历,思想历程,梦,呐喊之间的关系? 层层深入,相互包含
六.说拓展训练极作业
依据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 对梦的执著,让同学们谈谈自己有什么样的梦? 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以此为内容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 (理论依据: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吕叔湘) (理论依据:斯金纳的“学习就是强化”的理论)
七.说板书设计
生活经历
思想历程
洋务救国梦
学艺救国梦 梦梦
文艺救国梦 梦
呐喊